新春走基层|五尺高跷,“踩”出浓浓年味儿!
(资料图)
祥龙穿梭、特色非遗高跷走街,锣鼓开道、小车会庆贺太平。1月23日,农历正月初二上午,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大年初二,回村过年”节日活动在河北村拉开帷幕,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共同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开道的小锣边走边敲,与高跷踩步相扣,活泼有趣。开幕式后,伴随着阵阵锣鼓声,有着不一样的脸谱和装扮的12名非遗传承人蹬上五尺五寸高腿子的高跷轮番登场,踩着锣鼓点穿插行走,通过艺术动作和唱曲扮演不同人物角色,讲述人物故事。
“大年初二河北村的高跷会,就是我们的传统,一到过年就期待!”“这就是我们的年味儿。”“现在的表演者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活灵活现的,从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骄傲。”村民们笑称,如果不看高跷会,就感觉少了些年味儿。
高跷会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河北村传承了近170年,据《房山县志》记载,河北村高跷会成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八四五年),现有十一代传人,已于2009年被列入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村高跷会是民间花会中的一种,会戏中有十二个角色。相传这十二个角色是一伙落难的英雄,遭到朝廷的追捕,为了逃难,扮演出各种角色,最后闯关成功。”河北村党支部书记、高跷会第十代传人安少奇介绍,后人将这十二人角色安排了艺术动作和唱曲,编成了花会演出,流传至今。
“对踩高跷的兴趣来自于我的父辈们,可以说从小我就是摸着高跷腿子长大的。”11岁的安玉桐出生于高跷世家,他的爸爸和爷爷都是踩高跷高手,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三岁时就踩上了高跷,如今已经成为了优秀的第十一代传人。
“能进河北村高跷会,就是一种荣誉。”安少奇表示,为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2016年河北村高跷会还走进了校园,得到了村民和孩子们的大力追捧,至今,已经选拔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这不仅锻造了孩子们不怕苦、敢于拼搏的精神,还进一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谢阿愁
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