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讯:“日光基”再现,户均认购近15万!权益基金发行大提速,精兵强将出战
基金发行市场正在逐渐回暖,今年首只指数基金“日光基”诞生。
(资料图)
近日,国泰中证1000增强ETF公告成立,该基金仅发行一天便提前结束募集,单日募集14.58亿元,成为年内第二只单日募集完毕的权益型基金,也是今年首只指数基金“日光基”。
随着市场回暖,权益基金的发行明显提速,多家基金公司也搬出了精兵强将来收集“子弹”。仅本周(2月13日至2月17日)就有17只权益类基金进入发行程序,其中不乏富国基金的孙彬、博时基金的曾豪、华宝基金的刘自强、创金合信基金的李游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陆续登场。
“日光基”再现
近日,国泰中证1000增强ETF公告成立,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仅在2月6日发行一天便提前结束募集,单日募集14.58亿元,成为继中庚港股通价值后,年内第二只单日募集完毕的权益型基金,也是今年首只指数基金“日光基”。
具体来看,国泰中证1000增强ETF的基金成立公告显示,该基金合同生效日为2月9日,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9831户,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为14.58亿元,户均认购金额约14.83万元,这一发行成绩在当前仍处于“倒春寒”的基金发行市场相当不俗。
对于这只基金为何如此受到资金关注,国泰基金表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回暖,投资者情绪比较积极,新发产品募资环境比较好,以刚刚结束募集的国泰中证1000增强ETF为例,宽基ETF可以帮助投资者把握比较均衡的投资机会,受到资金关注。
另一方面,今年部分新发的增强ETF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国泰中证1000增强ETF指数历史估值和相对估值都处于历史低点,投资安全边界较高。从政策端和大小盘轮动模型出发,预期未来小盘风格会具备相对优势。而随着国内经济恢复性复苏持续,在“专精特新”政策驱动下,未来盈利预期可期。
与此同时,最近一周(2月6日至2月10日)的基金发行市场也有所回暖,全市场新成立基金10只,合计募资103.48亿元,其中含权债基新成立数量最多,为4只,合计募资24.71亿元。
精兵强将纷纷出战基金发行
随着市场回暖,多家基金公司也搬出了精兵强将来收集“子弹”,权益类基金的发行看点越来越多。
据Wind数据统计,仅本周(2月13日至2月17日)就有17只权益类基金进入发行程序,其中不乏富国基金的孙彬、博时基金的曾豪、华宝基金的刘自强、创金合信基金的李游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陆续登场。
例如,李游拟管理的创金合信产业臻选平衡于2月13日开启发行,李游是业内少见的强周期风格基金经理,主攻资源品和材料投资,他自2016年11月管理的创金合信资源基金任职回报136.78%,年化回报14.69%。
华宝基金的刘自强则被基民亲切地称为“溜溜总”,以擅长行业轮动、风格切换著称,他从2008年3月开始独立管理的华宝动力组合,在2019年到2022年连续四年排名靠前,刚过去的2022年还实现了6.44%的正收益,他拟管理的华宝远见回报混合基金已经于2月13日开启发行。
而在本周四(2月16日),富国基金孙彬拟管理的富国融丰两年定开混合即将开始认购。孙彬管理的多只产品普遍采用“主动管理的指数增强”这一策略,受到投资者认可,截至2022年末的管理规模约230亿元。他从2019年5月开始管理的富国价值优势任职回报169.78%,年化回报30.44%。
此外,多家基金公司也把2023年首只权益基金放在了最近一段时间发行。例如,交银施罗德基金开年首只权益基金——交银启信混合发起于2月13日起发行,拟任基金经理是在交银旗下刚刚从研究员履新基金经理的郭若,深耕机械板块近5年;兴证全球基金计划将于3月1日发行2023首只权益基金——兴证全球欣越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童兰自2020年7月起共管兴全趋势投资基金,这次将是她首次独立掌舵。
后市怎么看?
展望后市,上述多位正在发行产品的基金经理也在近期表达了相对乐观的态度,并阐述了基金未来的操作思路。
刘自强预期,2023年是一个向上的年份,但因为处在周期调整的末端,以及下一个新周期的初始,所以整体偏向震荡,且这种转折之年或很难出现很强势的板块贯穿全年的机会,更多是市场在不断地试探。所以,市场中会有充分换手的过程,而且也需要打好新一轮牛市的基础。
有一句俗语,“蓝筹搭台,成长唱戏”。刘自强认为,2023年上半年还是偏价值的方向更优, 如果经济复苏顺利,价值股修复也顺利,随着市场信心逐渐恢复,下半年会向成长切换。其中,成长方面,刘自强认为,传统的大家喜欢的赛道,现在存在着老化的问题,他更倾向于前期大家关注度不那么高,调整程度较深、估值较低的赛道,包括电子、半导体,还有高端制造。
郭若指出,当前时点,需要关注复苏的节奏和强度,最终的市场方向仍然跟基本面的成长成色紧密相关,因此需要持续关注预期与基本面的匹配,寻找基本面能超预期的方向和标的。
一方面,国际化和国产化提供了需求的确定性,随着中国制造的体量,尤其是质量的提升,期待不断涌现优秀的公司以及投资的机会。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可持续能源等都处于持续的技术变革中,成本和性能提升在快速推动渗透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优秀的公司受益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迭代脱颖而出。
基于核心能力圈,郭若将重点关注以机械和中游制造为核心的优质赛道,郭若认为制造板块核心还是追求利润弹性,自下而上弱化赛道,关注成长的弹性、确定性与估值,未来,将从“需求端”、“成本端”挖掘投资机会。